墙壁映着白雪,清澈的水闪着银光,树枝一根接一根地折起来。雪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美。3月17日上午开始,雪花悄然飘落**大地,多地出现明显降雪。很多人拿起手机记录下美丽的雪景,同时悄悄翻出衣柜深处的冬装。
这让很多人很内疚:春分过后还在下雪。这是正常天气还是异常天气?本报特邀请气象专业人士为大家做权威解读。
图片来源:视觉**
**最近一次降雪甚至是在5月。
受高空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,自3月17日全市降雪以来,18日上午**自西向东又出现一次明显降雪。
**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介绍,18日10时至16时,全市平均降雪量5.1毫米,已达到大雪、局地暴雪标准。其中,市区平均4.2毫米,西北平均6.9毫米,东北平均4.3毫米,西南平均5.3毫米,东南平均4.7毫米;最大降雪量出现在延庆龙庆峡,为10.6毫米.
但由于前期地表温度较高,此轮降雪的“雪色”来得较晚。17日仍有多处边缘退化,道路多为泥泞。相比较而言,18号的雪在降温的加持下更加明显。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为0-2cm,可见浅脚印,西部和北部山区甚至可达4-10cm。
但是**在三月下雪并不稀奇。
据**市气象台气象观测数据统计,2000年至2021年的22年间,有12年3月降雪,2年4月降雪,最晚一次出现在2018年4月4日。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,会发现**上半年最晚的降雪可以追溯到5月(1977年5月13日)。
冬季降雪和气温变化是常态。
为什么三月会下雪?
**气候中心副主任石洪波表示,由于3月处于冬春过渡时期,容易出现气温剧烈波动。一旦水汽条件好,冷空气降温足以使水汽达到冰点,降水就容易以雪的形式出现。
这一次,**的气温刚刚有了一次大“跳水”。郭介绍,2月下旬以来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;3月8日以来,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回升,**正在搭上这趟“快车”。3月10日,气温一度冲上20。但很快,东路冷空气进入蒙古东部至东北平原后,沿京津冀东部南下插入。此外,水汽条件较好,冷空气带来明显降温,还携带雨雪。
受冷空气和降雪影响,**市气象台17日白天观测到的最高气温为3.5,18日继续降至2.5,为近40年来同期第二低。近40年**观象台3月中旬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1980年3月12日,为2.2。
对于**人来说,这个过程就像刚刚在温暖中萌发对春天的一点点期待,马上就被北风冻硬了。这怎么能不乱呢?
当然,尽管前期天气温暖,但3月17日至18日的降雪可能不是**的第一场春雪。
根据气象行业标准《气候季节划分》,当移动平均温度序列连续5天大于等于10时,该序列的第一天为立春日,**当时尚未达到立春标准。
这个冬天的雪一般被认为是“正常分娩”
对于今年冬天**的雪,有人认为来得早,下得大;然而,有些人抱怨他们在打雪仗之前就打扫干净了。
今年冬天,**的雪或早或晚的来,或多或少的下雨。
回到2021年11月6日,很多人的朋友圈可能还留有2021-2022年冬天第一场雪的记忆。这个日期比1981-20年的11月29日早了23天
**市气象台观测数据显示,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3月17日,共观测到10个降雪日,即降雪量大于等于0.1毫米的天数,接近近10年同期平均值,即10.3天。
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,**观测站累计降雪量8.6mm,日最大降雪量3.0mm,出现在2022年2月13日。历史同期最大降雪量47.5mm,出现在2019-2020年冬季;同期最大日降雪量31.7mm,出现在2020年2月14日。
这是“寒冬”吗?
去年冬天开始的时候,很多人都在热烈讨论即将到来的冬天会不会因为拉尼娜现象而成为“寒冬”。所以,这个冬天很快就要过去了。实际情况如何?
准确的说,这个冬天应该是正常的,略冷。
据**气候中心统计,今年冬季(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)全国平均气温为
-3
.2℃,相较于常年同期(-3.0℃)偏低0.2℃。但**大部、青海中部和南部、广西大部、黑龙江中东部等地,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~4℃,**西部偏低4℃以上;且全国有29个**站的日最低气温达到了极端事件监测标准,其中黑龙江抚远日最低气温-43.4℃、云南德钦日最低气温-14.7℃均突破了历史极值,显现出区域性冷冬的特点。
此外,今冬我国气温起伏较大,出现了前暖后冷的现象。
据**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,2021年是我国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年份。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,除12月下旬气温偏低外,其余各旬气温均偏高。但进入今年2月后,气温持续偏低,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.9℃,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冷。
原因在于:今冬我国的冷空气过程频繁,并有4次过程达到了寒潮等级,全国范围降温幅度大、冷空气影响范围大。另外,今冬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大,持续异常导致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可直接抵达江南、华南等地;同时,冬季青藏高原受低值环流系统控制,导致青藏高原持续偏冷。再者,受太平洋中东部一次弱拉尼娜事件的影响,其衰减过程较之前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偏晚,也造成了今冬冬季气温正常略偏冷、后冬显著偏冷的大气外强迫因素。
未来暖冬或将频繁出现
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,种种迹象表明,我国的冬季气温呈现出快速增暖的趋势。未来,暖冬现象会更加频繁。
值得指出的是: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冷事件的频次有下降趋势,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表现出减弱趋势。也许大家还记得2021年11月上旬那次影响了全国大部地区的寒潮过程,全国降温幅度普遍在8~10℃以上,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到16℃以上,北方多地有降雪或雨夹雪,南方有中到大雨过程。这次也是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强的寒潮过程,**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,**气象台持续发布寒潮**预警。
另外,冬季降雪的出现,不仅与适度的冷空气活动有关,更与水汽输送条件密切相关。例如东北特大暴雪过程的出现,与东亚大槽和东北冷涡的活跃以及来自日本海、西太平洋、南海的暖湿水汽输送密切相关。冬季并非越冷越容易出现降雪,冷空气强度越强,往往会“逼退”南方的暖湿水汽,反而不利于雨雪天气的出现。
**2022年冬奥会让更多人关注到冰雪经济和冰雪运动。要明确的是,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是趋利避害,没有雪的冬天一定是有遗憾的,适度的冷冬有利于冰雪经济发展。